首页 > 酒店新闻 > 酒店行业动态

k8发赢家一触即发|老手艺·篾匠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51    次浏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把自己清雅脱俗的品味寄情于竹。但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竹”只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存在,与生俱来、不可分割。吃竹笋、听竹声,编席做篾制竹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早已成为川渝一带的老百姓质朴生活的信条。篾匠作为竹编手艺的使用者,有的人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人把它作为闲时增加收入的门道;有的人纯粹出于对它的爱好,把它作为某种理想的载体。篾匠在乡村里的形象,定然永远是宁静而内敛。他们用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激活了乡村色彩斑斓的生活,持久,原真,草根味十足。如今工业品的越见繁盛,见证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一些具有生命力的原始文明的发展却遭遇了严重的遏制。层出不穷品类繁多的塑料制品,几欲取代农村原始的篾器。在倡导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健康越发受到重视。返璞归真,倾心于篾匠手制的篾器用品,不仅因其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最为关键是它的绿色,环保,养生。毕竟生命才是最为本位的。慈竹的生长过程出土到幼竹高生长停止大约90天左右两三年生的慈竹发笋力最旺五年以上的慈竹逐渐进入老龄阶段竹编的发展历史1 人类定居生活后,竹子便成了主要的器皿材料。2 在殷商时代,竹编纹样丰富起来。3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篾匠泰山。4 明清时代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篾匠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5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竹编技法汇集起来已经有150余种编织法。6 抗日战争爆发后,篾匠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人还在继续这门工艺。7 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地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8 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